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名鼎配资
9月26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十二协同组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四川省德阳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汇聚区域与专家智慧,共同探索科学教育落实的新路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印受邀参会,并就当前科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接受了采访。
刘守印在活动现场(右三)名鼎配资
科学教育进入新阶段:从顶层设计到扎实落实
刘守印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科学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科学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他表示名鼎配资,随着2022年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及新教材的推出,近几年国家推出了实施科学教育的系列文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特别是2025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为科学教育的落实提供了清晰具体的路线图。
“当下,我们正步入将新理念、新方案与新教材扎实落地的关键阶段。”刘守印认为,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时期的需要,通过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校,真正落实到每一堂科学课中。
转变的关键:教师理念更新与区域协同破局
当被问及如何将科学教育从“以做题为主”转向“激发好奇心和提高动手能力”时,刘教授坦言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教师的理念转变与能力提升。
“首要之务,是通过教师培训,引领教师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他同时指出,科学教师数量不足、实验条件不够等现实挑战需要一个建设过程。对此,他强调了“协同组”机制的重要性,让教育条件好的实验区“先行先试”,直面困难,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针对此点,刘守印着重强调了‘协同组’机制的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讨会所在的德阳市,也陆续开展了“成德‘区域联动·共研科学教育共同体’”等活动,通过‘成德教育同城化’等区域协作模式,在共享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培养目标:为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创新土壤
谈及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刘守印教授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他通过‘卡脖子’技术的现状指出,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人才。
“我们必须要培养整个民族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名鼎配资,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识渊博,更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为未来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