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北科同学荟交流会(第二期)在北京科学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联合主办雅休配资,面向北京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学员开展。活动以“接力·成长·共创”为主题,邀请往届学员分享科研经历、心路历程与成长感悟,帮助新学员收获知识、启发思想、积累经验,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本期交流会邀请到四位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简称后备人才计划)、英才计划 (北京)、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往届优秀学员做分享。
【程奕嘉:以热爱指引,用坚持抵达】
程奕嘉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初二时入选了2023年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张正旺、陈德、刚永运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人鸟安全距离”的相关研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培养。分享中,她将自己的科研学习经历总结为“探索—思考—实践”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她获得了第43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第23期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突出学生奖”等多个奖项,课题成果先后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
“参加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全方位的深度赋能,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程奕嘉觉得,在这段经历里,比奖项更珍贵的是成长。“敢于尝试、源于热爱、执着坚守”这十二个字是她对自己学习之路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在场同学的美好祝愿。
【常昊然:从兴趣启航,深耕生物科研】
常昊然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致理书院生命科学专业雅休配资,高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曾是2019-2020年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2021年英才计划的优秀学员,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喜欢蛇的小男孩到获得生物竞赛银牌并进入清华的成长轨迹,青少年系列科学培养计划是他科研之路的伊始,帮助他“点燃科学的火种,照亮一生的志趣”。
无论是高考志愿的选择还是大学生涯规划,他都坚定地以目标专业为导向,面对一切前路的未知和困难,他说“要保持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也要“敢于接受失败,敢于挑战”。
【武睿鹏:探寻科研本质,以成长实践初心】
武睿鹏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学专业,曾是2013年后备人才计划的学生。“科研不是‘做实验、分析结果、写论文’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求知 — 探索 — 验证’的过程。”
谈及初探科研时的兴趣启蒙,武睿鹏说要“多关注你身边发生的现象”,中学时期科研兴趣的培养对他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学会提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反复求证”是他在这段科研经历中收获的感悟,他也将此分享给在座的学员,希望他们能在将来的科研学习中加以借鉴。
【王星贺:从科研到音乐制作的跨界之旅】
2013年后备人才计划学生王星贺,现担任8082Audio音频监制,曾为《黑神话:悟空》《披荆斩棘》等热门游戏、综艺制作过音乐。初中时期,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阶段,他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深耕A-level理科课程,并参与后备人才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方向,研究数学公式的AI辅助推理,师从北京大学金芝教授;随后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数学物理本硕。王星贺说:“科研需要极度专注,足够耐心和痴迷细节”。曾经的科研思维与能力仍在帮助他走向新的天地,让他将科学的精确性和量化思维重新融入艺术创作。
【思想碰撞:共话科研未来,点燃探索热情】
互动环节中,现场学员与四位分享者展开了深度交流,同学们较为关心“科研方向选择”“兴趣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位同学提出:“现阶段我们对不同学科的科研内容都不是很了解,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呢?”,对此,常昊然建议:“大胆地去尝试,多去参加科研、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热爱的领域”。在这场交流中,学员的困惑得到解答,科研探索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
本期同学荟,四位优秀学子分享科研经历和成长故事,并从中总结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心得体会,为在场青少年提供有益借鉴。北科同学荟将继续以“接力”为核心,为后备人才培养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培养一批批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
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